1、登鹳雀楼朝代:唐代作者:王之涣原文: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、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3、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,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。
4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,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。
5、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,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。
6、其中,前两句写所见。
7、“白日依山尽”写远景,写山,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,“黄河入海流”写近景,写水写得景象壮观,气势磅礴。
8、这里,诗人运用极其朴素、极其浅显的语言,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,收入短短十个字中;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,也如临其地,如见其景,感到胸襟为之一开。
9、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、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,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。
10、这是天空景、远方景、西望景。
11、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、滚滚南来,又在远处折而东向,流归大海。
12、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,由近望到远,由西望到东。
13、这两句诗合起来,就把上下、远近、东西的景物,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,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,特别辽远。
14、就次句诗而言,诗人身在鹳雀楼上,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,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,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。
15、这样写,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。
16、而称太阳为“白日”,这是写实的笔调。
17、落日衔山,云遮雾障,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,此时显得更加暗淡,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“白日”的奇景。
18、至于“黄河”。
19、当然也是写实。
20、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,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。
21、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,是一幅溢光流彩、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。
22、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。
23、白日依山而尽,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;黄河向海而流,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。
24、如果说.这种景色很美,那么,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,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。
25、这不是所谓“定格”,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。
26、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。
27、后两句写所想。
28、“欲穷千里目”,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,还想看得更远,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,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,“更上一层楼”。
29、“千里”“一层”,都是虚数,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。
30、“欲穷”“更上”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,多少憧憬。
31、这两句诗,是千古传诵的名句,既别翻新意,出人意表,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、十分紧密;同时,在收尾处用一“楼”字,也起了点题作用,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。
32、从这后半首诗,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,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,更登上了楼的顶层。
33、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,而含意深远,耐人探索。
34、登鹳雀楼》,唐诗名,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(又名鹳鹊楼)的篇章。
35、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,结构奇特,气势雄伟,加之区位优越,风景秀丽,历代文人雅士、骚人墨客,多来登楼观瞻、放歌抒怀,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,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。
36、以该名为题的诗众多,以李益、王之涣、畅当三人的同名作品最为著名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.欲穷千里目, 更上一层楼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。
37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.。
相信通过古诗登鹳雀楼这篇文章能帮到你,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,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。
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关键词: